虽然琵琶鼠的背部有盔甲保护,但它的头步下方和腹部却是裸露的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琵琶鼠是很肮脏、很难看的鱼类,可是对我们这批钓鱼发烧友来说,琵琶鼠是充满挑战性,不是那么容易钓得到的细致钓法最佳对象鱼之一!
报道,摄影:Charles Tham
下口鲶,又名琵琶鼠,学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,是种常见的水族箱外来鱼种,用来吸食水族箱壁以及鱼缸里沙石上的藻类,但因成长快速而且可能会攻击其他小型鱼种以及吸食鱼卵,导致许多观赏鱼爱好者都选择把已长大的琵琶鼠弃养或放流,从新放入琵琶鼠宝宝以继续清理鱼缸的任务。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后遗症,本地很多湖泊甚至是河流都出现了琵琶鼠泛滥的情况,严重威胁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。
话说回来,到底琵琶鼠能不能被钓获?曾经在面书上看见有些朋友以拟饵钓获它,它真的会攻击拟饵?我自己也曾经抓破头皮,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,一探究竟。好奇之下,就与一班好友开始了琵琶鼠拟饵钓之旅。一段时间过去了,虽然琵琶鼠会吸拟饵,但都是偶然攻击的成果,直到我开始接触微钓( Bait Finesse System)之后,答案出来了,要琵琶鼠吸拟饵是可以的,首要条件就是拟饵要小,竿和线要够细!

水闸是琵琶鼠的热门“浦点”。
为民除害!
距离我家大山脚不远处就有条半咸淡河,我的钓点是属于上游处的水闸,基本上水质都非常淡。这里的琵琶鼠数量可以称得上是多得恐怖,不管白天或黑夜都可以清楚看见一大群的装甲坦克车浮上水面换气,因此日夜都可钓到它哦。可能琵琶鼠的泛滥过于恐怖吧,而导致本土鱼种也几乎绝迹了,往日的生鱼,大眼海鲢都不见踪影了。于是我们就老实不客气的瞄准目标火力全开,为民除害!
由于琵琶鼠属于下盘吸食性(嘴巴长在下)的鱼类,要以鲦饵(minnow),肥仔型拟饵(crank bait)或其他游动性拟饵钓取它的几率是很低的。经过了一番摸索后发现,软胶和沉性笔饵最为见效,因为这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优势,那就是慢操作,贴底搜索。以上这两点就可以让饵保持在河床上慢慢的移动,好让琵琶鼠产生好奇而靠近吸食。
而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软胶介于3.5-5cm之间,因为琵琶鼠的嘴巴都不大。至于软胶所用的铅头钩jig head,我个人就比较喜欢3.5g的,因为铅头钩如果太轻软胶就无法达到贴底搜索动作,太重的话又会把敏感度减低了,原因是琵琶鼠吸饵的时候是极为斯文的。沉性笔饵(sinking pencil)的话,我最爱OR craft的Baby Code,因为这小辣椒拥有绝对的沉性与平衡效果,促使大部分的鱼类都对这小辣椒充满好奇而展开攻击或吸食。

它们嘴巴里其实也长有细齿。
不是傻蛋
琵琶鼠的踪迹最容易寻找,因为它就像大眼海鲢一样,会浮上水面打水换气。当锁定抛投范围时,把微饵抛向打水密集的位置,让饵沉底。往往在饵落水时,琵琶鼠都会结群的围攻抢吃,这时只要掌握好打钓时机就行了。琵琶鼠这家伙,你别看它长得土头土脸的,它可是既贪吃又警觉性很高的鱼类。它不会花太多时间来吸饵,当它一察觉到所吸食的东西是假的就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吸饵,想要把饵挂它嘴边并不容易,这也就是我个人觉得蛮挑战的一个环节。
当饵下水,它们不再愿意围攻抢食的时候,你就必须让微饵敲底慢拖,偶尔停顿,以让拟饵呈现出小鱼垂死挣扎,又或者河里小虫漫游的动作,来引起琵琶鼠的好奇而吸食。毕竟鱼儿只有嘴巴,没有手,不能像人类般以手触碰来感知出现在眼前的东西。当鱼好奇之时,就唯有用其嘴巴吸食或叼饵探个究竟,结果就这样上当了!这就是为什么拟饵钓会那么盛行的原因,把死物(拟饵)操作得就像活的生物一样以促使鱼儿展开攻击,无价的成就感啊!呵呵呵

不管白天黑夜都吃饵。
有人问,当鱼儿不再受骗了呢,怎么办?同样的,琵琶鼠也会被钓到变得聪明,不再上当了,怎么办呢?我个人比较喜欢打破传统,以达到我想要的最佳效果。怎么说呢?与其让拟饵在水底被冷漠对待,不如在拟饵身上做些小撇步?所谓兵不厌诈嘛!
拟饵加料
这时只需在拟饵/软胶身上涂些味道(鱼油)就可以大大提升鱼的索饵率了。毕竟琵琶鼠不是攻击性极高的鱼类,无味的拟饵/软胶本来就引不起它的索饵欲望,唯有这样做才能把钓鱼的乐趣大大提升。Matsumoto的鱼油就是我个人所爱用的产品,原因非常简单,因为Matsumoto是本地品牌,比起其他的外国品牌,这鱼油也有着同样的效果,价钱却比外国品牌来的便宜。身为马来西亚人就该多支持本地品牌,个人觉得,本国的月亮也可以很圆很大的。

适用的软胶拟饵和沉性拟饵,大小在3.5到5cm之间。当琵琶鼠扭计时别忘了添加鱼油!
所谓穷则变,变则通! 在微型软胶/微饵身上涂Matsumoto鱼油,琵琶鼠就算对软胶/微饵起了戒心,也会靠近吸饵,因为饵身上的那股味道正是它的诱惑。鱼油的味道会让琵琶鼠觉得那软胶/微饵是可以吃的,促使它对饵多吸几下,这时只要感觉抓得好,琵琶鼠中钩的几率会大大的提升。当琵琶鼠毫无取饵意愿时,Matsumoto鱼油往往帮我打破了窘境,立了功。

它们“色盲”的,什么颜色都照杀!

钓琵琶鼠有一定的挑战性,的确是很适合微钓法的对象鱼。
最后,若要把钓琵琶鼠的感觉抓准,微钓(Bait Finesse System)的装备是最好不过了,因为只有用细竿细线配微型软胶/微饵,才能准确的感觉到琵琶鼠那微弱的鱼讯,也能把钓鱼的乐趣提高到极点。就像我之前从一位微钓名人身上学来的一句话:Small lure for small fish? No! Small lure for same fish! 意识大概是:小饵只能钓小鱼?错!小饵也可以钓大鱼!除了大眼海鲢,琵琶鼠这水中小坦克必定会是微钓的好对手,朋友们,还等什么呢?快行动吧,把不可能的,变成可能,拿起微钓装备去会一会这贪吃又怕死的小坦克吧!
琵琶鼠身世堪怜
学名为Hypostomus plecostomus的琵琶鼠源自南美洲,英文名叫Suckermouth Catfish,意即拥有吸盘嘴巴的猫鱼。它属于Armoured Catfish家族,因身体和头部上方具有一排排盔甲般的鳞甲而得名。
琵琶鼠因为喜欢吃类藻的特性而被引入世界各地,作为清理鱼缸内的青苔、藻类的天然“工具”。但它们的成长速度很快,长大后有碍观瞻,而被观赏鱼爱好者放流到湖泊或河流。在大马,几乎每一条位于城市附近的河流都有琵琶鼠。它们的繁殖速度也很快,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遍布整条河流。
雪兰莪州的巴生河也有很多琵琶鼠,可能因为具备清道夫的特色而被称作Ikan Bandaraya,更被钓鱼人视为讨厌的偷饵客而被丢弃在地上任它被太阳晒死。殊不知这种鱼类也是因为人类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充斥各地的河流,何罪之有?
在自然环境中,琵琶鼠也会为其他生物“清理”身上的藻类。图为美国佛州的琵琶鼠正在为海牛“服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