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寓后的野龙趸

Backyard Dragons  原文,摄影:Richard Kiin  译文:Darren Shan

2017年对经常到民都鲁丹绒巴督(Tg. Batu)去钓鱼的人是充满惊喜的一年,因为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对象鱼,那就是有点不靠谱的龙趸!我在这石岬进行拟饵钓活动已有多年,最近突然发现这里龙趸横行,还狂咬拟饵呢!花尾龙趸是超大型的海鱼,200公斤算是很常见的体格,人们都相信这么大的鱼一定是住在深海里,这种鱼什么时候搬去海边住了?

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,和平日一样我计划下班后前往一座由人工堆成的海滨石堤,这座石堤建成已超过10年,位于一座公寓后头。石堤的长度约有1.5公里长,被本地钓友称为“公寓后的石堤”。

下班后,我快速换上钓鱼服,便带着我心爱的拟饵钓具赶往丹绒巴督那座石堤。来到公寓后的石堤,见到有人在石堤上钓鱼,我的心水钓座已被人占据了,唉…….唯有另觅他处作钓了。

我被迫走到石堤的尽头去试试手气。边走边抛拟饵,哪里知道,可能好运突然降临,让我“暗贡”到一条在石堤边游荡的大鱼也说不定呢?

水色看起来微浊,海浪不大。有时可以看到一群饵鱼在石堤前跳跃,或许鱼群下有掠食者在追捕它们?可是石堤出现饵鱼群千万别高兴,这里的情况有别于其他地方。每当饵鱼群出现时,石堤的掠食性鱼类就会对我们的拟饵不理不睬。前几天我一直都吃白果就是这个原因。

我心里不断出现疑问。根据过往的经验,这样的水色和天气其实是最好的钓鱼时机,也很少会空手而归的,至少都会钓到一、两条石斑带回家去孝敬老婆大人。可是这两、三天来,水色都很美,可是我却一条鱼都钓不到…….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
无论如何,我心里还是存在一线希望的。我带了很多看起来很“美味”的假鱼准备款待水底下的恶霸,希望它们今天愿意赏脸。

脱困蛟龙

来到一处湾角,我将拟饵抛向前方10米远,沿着石堤边慢慢收回来。ABU Garcia Silver Max II卷线器收了几圈线,突然感觉到拟饵被一股蛮横的力量夺走!我大力扬起8-20lb的ABU Garcia Bass Beat II钓竿打钓,好让拟饵的钓钩能够刺穿猎物的嘴巴!

它的首轮冲刺十分刺激,我不断扬竿对它施加压力,以阻止它钻进石缝里磨断钓线。卷线器的拖曳器我也全锁了,尽一切所能逼使它回头。

由于水不深,我扬竿数次后就见到一个黑影在水面下显现。看到那黑影时,我心跳霎时加速,因为那黑影不小,可能会成为我的纪录鱼。我的双脚甚至有点不听使唤,微微颤抖……

水面下的大物似乎也察觉我的接近,它立即发狂挣扎!只见它一转身就朝下冲刺,一冲就冲到近处的一跟柱子,那根柱子是绑渔网的柱子。它在木柱转了一圈就卡住了,跟着大力挣脱钓钩的束缚扬长而去,留下一时难以接受事实的我愣在当地……

回过神来,收拾心情继续前行。今天还有机会的,我必须努力作钓。带着点失神状态来到了石堤的尽头,我努力抛投拟饵,抛了应该有过百下,都没有任何鱼讯。

黄昏龙吟

夕阳开始没入海平线,天际只剩下橙红色的晚霞。这时我开始朝回家的方向走,来到了刚才走脱大鱼的钓点。不远处可看到其他钓鱼人还没撤退,大家都想努力钓到夕阳余辉散尽为止。

走到这里,我抱着侥幸的心态把拟饵抛出。抛了几竿都没反应,我便移动几米再试试,希望可以试到与石堤平行的水滨每一寸钓点。拟饵在距离石边2米外的海水中游动,突然有一股力量传来,拟饵也好像被拉扯。我猜测是有大鱼咬饵了,便趋步上前拉近与它的距离,并收紧钓线打钓。越靠近它,我就越有机会控制它,不让它钻进石缝里。

正如我所预料,咬饵的果真是条大鱼。打钓后它发狂冲刺,钓竿弯到极限的弧度,连同拖曳器全锁的卷线器都失控出线!我被逼使用拇指按压线轴控制它出线的速度,避免被大鱼得逞!为了不再走鱼,我呼唤不远处的朋友过来帮忙。

上钩的鱼岂会如此轻易束手就擒?它不断游动寻找可以钻的石缝或障碍物以求脱身。这次我可没那么倒霉了,这里没有绑渔网的柱子,也没有障碍物可让它借力脱身。

数分钟后,对手力气开始减弱,我感觉到它只是在水中撑着,靠着水阻和重量与我周旋。我不断短抽钓竿和收线,钓线一寸寸被收回,我的心情也一寸寸亮丽起来。为了避免鱼拉近岸边时钓线被石头磨断,我只好走下水边去遛鱼。

当鱼影现于水面时,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这条大鱼搞上岸去。石堤是乱石堆成,并不平坦,加上海浪变得有点大,要使用鱼嘴钳钳住鱼嘴上鱼变得困难起来。

眼前有一块露出水面的岩石,为了钳住它,我冒险下水走上那块岩石。我尽全力单手操竿把鱼拉近,然后快速把鱼嘴钳对准它的下颚一钳,它终于成为我的囊中物了!

呼…….我的心中似有天花乱坠,那种喜悦是笔墨无法形容的。鱼拉上岸一看,它不是普通的石斑,而是一条很罕见的龙趸!此前还没有人在这里钓上这种大石斑,想不到我会是第一个幸运儿!

更大的龙趸

数日后,我的朋友Amai知道我在公寓后的石堤钓上龙趸,便带上更重型的钓具到这里来碰碰运气。他本来就没抱多大的期望可以钓到龙趸,可是好运来时挡也挡不住。这次他的拟饵被一条更大的龙趸看上。

Amai听过我遛斗龙趸的描述,加上自身的遛鱼经验及重型钓具,这条龙趸真是倒霉碰上了他。在一番激战后,Amai竟然击败了一尾重达11公斤的大龙趸!这样的纪录是民都鲁海边拟饵岸钓极罕见的,顿时轰动了整个民都鲁拟饵钓界!

白天出没的龙趸?

Amai拉上大龙趸的数日后,我又回到了这当红的钓场。到达钓场时正值退潮,海水退得有点远,而且岸边水色略带浑浊。我慢慢沿着滑溜的石头走下水边,然后使用相同的方式作钓,那就是把拟饵抛向左侧或右侧外面,让拟饵与石堤平行呈现。我边走边钓,走了一段距离都毫无鱼讯。

走到石堤尽头时,我那枚缓慢呈现的拟饵终于有反应了。这次我不假思索,打钓后就快速按压线轴不让钓线输出,硬打硬地遛鱼。但是对手反抗力不小,有时我还是被逼要让线给它,否则我可能会因为重心不稳而跌下海。

经过一轮强攻,又一条龙趸被我征服!这条没有我之前钓的那条大,虽然潮水退得低,可是在这光天化日的白昼中,我还是成功钓到它,可见这种鱼并不是夜晚才活跃靠岸觅食的。

在下来的两个星期中,公寓后的石堤钓场陆续传来龙趸被人钓获的消息。大部分被钓上的龙趸都是被拟饵钓法骗上的,也有一些是使用活饵以沉底钓法钓上。

谜一般的龙趸入侵

在这段期间,公寓后的石堤只有龙趸一种石斑被人钓上,令人感到大惑不解。平时我们在石堤钓到的其他种类石斑,全都消失无踪。

很大的可能是龙趸的出现,霸占了石堤其他石斑的巢穴,迫使它们躲避到其他地方去。也曾听闻龙趸是会吃其他石斑的,这或许也是其他种类石斑消失的原因。无论如何,从前我们在这里抛投拟饵时,所遇到的一些不受控制的怪物,会不会就是这些大龙趸呢?

无论如何,对喜欢到公寓后的石堤钓场来玩的拟饵迷来说,大票的龙趸出现绝对是个好消息。这里顿时也成了全马仅有的一个岸钓野生龙趸的钓场。想在自己的拟饵钓渔获集邮簿中添加新邮票的朋友,不妨来这里碰碰运气!

石堤龙趸钓法介绍

公寓后石堤钓场的龙趸都喜欢攻击慢速呈现的拟饵。拟饵呈现时必须让潜板不断敲击水底的岩石,才能吸引躲在石缝中的龙趸注意。

适合钓龙趸的时机是清早或傍晚。尤其是清早四周宁静无干扰时,一些精明或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才会放下警戒心靠近石堤觅食。

傍晚时分一般上会有比较多饵鱼靠近石堤,这些饵鱼靠近浅岸其实是为了躲避外海掠食者的捕猎,也可以在这里觅食。石缝结构非常适合成为饵鱼庇护所,不过大鱼同样会利用这些岩石作为掩蔽工具,伺机捕食饵鱼。

夜幕降临,光线越来越弱时,也是大鱼们捕食的最佳时机。当然,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,这个时刻也是钓鱼人狩猎这些大鱼的最佳时机。所以,这里有不少大龙趸都是在傍晚时分被钓上的。

除了时间,水质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。海水清澈时并不是在石堤作钓的好时机,原因是那些精明的大鱼比较容易发觉人类在石堤上的动静,也比较容易被饵鱼发现。白天水色清澈时去石堤边抛投,往往只能带着一粒大白果回家。到了晚上一片黑暗时,才是水清时期作钓的唯一好时机。

白天想要取得好成绩,就要等水色变得稍微浑浊才行。很多大鱼都是在水色微浊时被钓上来的。水浊会降低大鱼们的警戒心,让它们趋近浅水区捕猎饵鱼时事半功倍。这个时候只要你勤力抛投,让拟饵游过它们面前,那么它们不咬的几率是很低的。你要担心的是中鱼时能不能把鱼拉上来而已。

要分辨水色是不是太浊,只需在近处拉动你的拟饵。如果距离水面之下1尺就看不到你的拟饵了,那么水色就是过于浑浊了,钓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。如果在1尺之内还能看到,那么你就放心地去抛投吧。

使用内置响珠,能够发声的拟饵会更好。水里的鱼儿也比较容易被这些声波吸引及锁定拟饵的位置,让它们做出攻击时更准确,尤其是水色偏浊的时候。

花尾龙趸小档案

英文名:Giant grouper、Rindlebass、Brown Spotted Cod、Bumblebee Grouper

学名:Epinephelus lanceolatus

食物:各种海洋生物,包括小鱼、虾、头足类动物和甲壳类动物。

体型:可长至400公斤

分布海域:红海、南非、夏威夷、日本、安达曼海、印度洋、南中国海、太平洋等。栖息深度:1至200米

简介:花尾龙趸是一种巨型的石斑鱼,本地马来同胞一般称之为Kertang。它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石斑之一。 这种龙趸通常可在沉船、人造礁、海底岩洞、河口及桥墩下找到。由于身价不菲,它现今已面对过度捕捞的压力,数量每况愈下。在中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台湾和香港,它都是深受老饕喜爱的一种名贵食用鱼。现今只有台湾成功为花尾龙趸进行人工繁殖。

和另一种大型的间带石斑,或称黑龙趸不同的是,花尾龙趸都是住在比较近岸的海域,甚至曾经有人在河口捕获巨大的龙趸。一般相信这种龙趸是在河口一带产卵,所以钓鱼人经常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钓到龙趸的幼年鱼。

Author: admin

Share This Post On
468 ad